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

林金源:莎韻的故鄉 只剩莎韻?

「蘇迪勒」颱風造成多人死傷,這是天災釀成的悲劇,盼死者早日安息。1938年一位同樣死於暴風雨下的少女,卻被無端炒作至今。她就是泰雅族的莎韻,不知道她是否安息?
8月8日中時大幅報導「泰雅青年尋根,重建莎韻故鄉」的故事。(此類報導亦見諸其他媒體。)事情緣起是:位於海拔1千多公尺山中的「流興部落」,全村族人在1958年配合政府遷村政策,移往宜蘭南澳鄉金岳村現址,「流興部落」就此消失。近年來,部落年輕人興起尋根意念,一方面徒步走回部落原址,另一方面也想重建部落,讓泰雅歷史文化和部落經濟結合。
「流興部落」想要尋根、發展部落經濟,都值得稱許、支持。但讓人遺憾的是,這些活動為何總要和莎韻牽扯在一起?莫非此部落,除了莎韻,就別無特色、別無亮點?莎韻究竟是何許人?
1937年日本啟動侵華戰爭,台灣女學生手持捐款箱,募款支援日軍前往大陸殘害台灣人在祖國的同胞。1938年9月,日本徵召駐紮宜蘭的田北正記赴華作戰。田北安全上路,為他搬運行李的少女莎韻,卻在颱風天失足墜落山谷。
1941年,台灣總督長谷川清頒贈一座刻有日文「愛國少女莎韻之鐘」字樣的銅鐘,此後「莎韻之鐘」遂成台日兩地爭相報導的新聞。總督府還出資拍攝電影《莎韻之鐘》,1943年起於台、日、華北、上海、滿洲等地上映。
琉球藝術家金城實之父於1944年為日本戰死,金城實說:「如果不把我父親的死當作『像狗一樣(無謂)的死去』,我將無法看透沖繩戰役的內涵。」所有因日本殖民侵略而死的台灣人,也和在冲繩戰役中犧牲的琉球人一樣,完全是無意義犧牲。日本殖民者竟將莎韻之死,美化、變造、渲染成「愛國」、「愛情」故事,作為洗腦、動員台灣人的工具,讓台人為日本帝國主義罪惡事業犧牲奉獻。
光復後,莎韻故事鮮少再被提及。綠營當政後,該事又被炒作、流傳至今。
莎韻生前或許無從選擇,本文無意批判莎韻,但卻對於喪失「台灣主體性」的紀念莎韻心態,深感痛心。
宜蘭不只有座莎韻公園,還有一座「西鄉廳憲德政碑」,紀念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的「德政」(文化部網站亦登載此資訊。)有些宜蘭人還以西鄉隆盛和西鄉菊次郎父子都來過宜蘭為傲(見2013年11月25日中時報導)。
西鄉隆盛何許人也?他是日本侵台的先遣偵查者。1851年西鄉奉令,沿琉球群島南下偵察台灣北部,在南方澳附近上岸,與一平埔族女子有染。女子懷了孕,半年後西鄉不告而別。(偵查工作完畢?)女子產下男嬰後,憂鬱而死。對台灣,西鄉不懷好意;對女子,他始亂終棄。但西鄉隆盛在許多台灣人心中的形象,仍是魁梧勇敢的武士。
莎韻、西鄉隆盛的真相並非沒人提起,可是撥亂反正的聲音,總不敵媚日卻又自損台灣尊嚴的浪潮。在馬關條約簽署120週年的今天,讓人警覺台灣割日的後果竟是如此可怕。在抗戰勝利70週年的今天,又讓人懷疑台灣究竟有沒有光復?
(中華琉球研究學會常務理事)


本文刪節版刊於2015年08月12日 中時【電子報】│前往連結